【轉載】《工商社論》面對回台投資趨勢,政府要有經濟發展上位戰略

報導:主筆室/工商​時報
時間:2020年2月19日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全球股市出現巨幅波動,讓許多投資人無所適從。原本各界樂觀期待中美貿易戰在兩國順利簽署第一階段協議之後,全球經濟將擺脫籠罩在天空中的大片烏雲,股市也可望繼續上演慶祝行情。詎料,隨著各國確診人數持續攀升,投資人情緒跟著瞬間反轉,金融市場也再度展示其難以捉摸的特性。有鑒於疫情衝擊有逐漸升高的態勢,行政院上周四也火速公布了針對產業紓困的多項措施。

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一般咸認將給身處風暴核心的中國經濟帶來不小的壓力,除了內需市場受到各地封城影響呈現急速萎縮之外,工業生產也因為原物料與產品物流運輸受阻而無法完全復工。近期外資法人已大幅下修中國經濟成長率,瑞銀預測中國第一季GDP成長率為3.8%,花旗銀行更預估第一季成長率可能只剩下3.6%。然而,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而言,接下來更大的壓力可能來自於疫情事件將進一步加速各國業者在中美貿易戰下本就陸續展開的產能移轉布局,倘沿此一脈絡發展,今年台商回台投資很有機會延續去年的趨勢動能。

然持平而論,去年台商回台投資的熱絡情況並不在政府原先的預期之內,政府在短期間面對大批有意回台投資的業者,除了給予簡便行政程序、協助解決土地、融資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源取得問題之外,事實上還來不及對於如何藉由此次台商回台投資契機,思考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上位戰略,而這當然也與貿易戰演變過於迅速且無法預料有關。需要提醒的是,值此疫情蔓延之際,政府現階段除了積極防疫穩定民心並協助受衝擊產業渡過難關之外,也應同步針對我國產業發展結構問題與需求缺口進行盤點,據此研擬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以利在疫情過後,加速推動產業升級。

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甫發布每五年一次的工業及服務業普查報告,從該份報告中,可以發現我國產業發展特徵的諸多線索。截至105年底,我國工業及服務業企業家數共有129萬家,逾883萬名從業員工,合計創造產值30.9兆,其中生產毛額(GDP)為13.8兆,附加價值率達44.7%,不論企業家數、從業人數、產值或附加價值率皆較前次普查有顯著的成長。其中,企業家數以服務業成長最快,住宿餐飲增加了3.2萬家,批發零售增加1.4萬,此現象應與近年內需市場擴張和觀光客來台人數上升有關。此外,受惠於前幾年房地產市場榮景,營建業和不動產業家數也有明顯增加,合計新增逾3萬家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以GDP來看,工業和服務業占比分別為47.3%和52.7%,個別產業中則是製造業占比最高(41.4%),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也來到35.2%,顯示製造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扮演極為的重要角色。在規模方面,國內企業99.6%為中小企業,創造了64%的工作機會;雖然台灣以擁有靈活的中小企業聞名於世,然受限於中小企業資源相對有限,加上多數以經營國內市場為主,是導致企業規模與員工薪資成長緩慢的原因。

除產業特徵外,此次普查報告也凸顯了兩個攸關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勞動報酬占比下降和區域發展失衡。105年我國勞動生產力為157萬,較前次普查增加13.1%,同期間每人平均勞動報酬雖從57萬增加9.4%至63萬,但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卻從41.7%下滑至40.3%,此現象隱含勞工未能獲得與生產力成長相匹配的合理報酬,而其背後的可能原因之一,應與產業對資本設備的需求程度上升有關。105年平均每位從業員工實際運用資產為2,107萬,較100年前增加了23.1%,更比95年增加了49.2%,資本設備和勞動力需求的替代關係是否正逐漸拉大,值得留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政府所祭出的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多鎖定高階製造業為主,經濟部日前亦表示希望將台灣打造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可以預期的是,在此政策目標下能夠受惠的勞工可能僅限於少部份高階人才。我國正面臨高齡少子化趨勢,未來人才供應是否充足,以及如何協助既有從業人員持續精進技能以滿足產業需求,預料都將成為棘手的問題。

有關區域發展失衡,目前北部地區從業員工數有472萬,占全國53.5%,中部和南部地區占比則同約為22.5%。以各縣市從業員工數占區域內人口比例觀察,僅有北部地區超過全國平均水準,越往南走,數字愈低。區域產業發展失衡導致各地區工作機會差距懸殊,造成人口過度往特定區域集中,進而推升房地產價格與生活成本,形成惡性循環。政府如能結合此次台商回台投資熱潮,順勢引導產業往中南部地區布局,除有助於減輕我國區域發展失衡,亦有機會藉此催生新興產業群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