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

2016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

【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 】愈開放 愈智慧 我們居住的城市有多智慧?

2016/12/15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518 期   作者:陳曉開、黃靖萱

本會協辦,《財訊》雙週刊主辦,連續兩年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智慧城市大調查」,持續了解各縣市政府在交通、健康、安控、政府、能源與建築上的智慧施政進展。而為了凸顯城市個別的治理瓶頸與差異,今年,也新增「智慧創新」的議題,希望能從中看見台灣地方的活力與創意。

我們也同步進行全台民眾的問卷調查,一方面為各縣市政府找出市民的「需求」,同時檢視縣市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設,與民眾需求度、使用度間的落差。

雖然調查結果顯示,6都在智慧城市的推動與建設上,仍然居於領先地位,而且持續創新,顯示這是一場資源與時間的累積賽。但是,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已從由政府主導由上而下的施政,慢慢發展出由民間參與的模式,城鄉資源差異,將不再是智慧創新不足的藉口。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星球(Smart Planet)」啟動了物聯網產業於城市智慧應用的實踐開始,包括日本NEC、美國思科等國際大廠,開始在各地建立智慧應用情境,這是一個科技產業導向思維。

此時,台灣各縣市政府也以數位化大幅提升治理效率與服務品質,以政府服務為革新的標的,無論是透過嚴密的智慧監控系統打造安全城市,或是投入建設被物聯網包圍的便利城市。

但,今年的歐洲城市創新獎iCapital,獲獎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獲獎原因,卻是「以連結智慧成長、新創公司、生活機能及數位化的社會創新,開創由下而上的生態系統。」

從今年的調查中我們也看到,台灣已有縣市政府也跟上歐盟步伐,同步開放試煉場域,與民間資訊社群、社會企業及新創公司協作,真正從市民需求出發,成為一個共同創造(co-creation model)的過程,民間資訊社群的協作,在政府推動開放資料多年後,成為可能。即使是全台灣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卻也是最積極擁抱民間智慧的城市。 

智慧城市 不再只是政府主導
民間參與模式 導入新思維 

去年,八仙麈爆,台北市政府第一次主動對社群發出求救訊號,將政府掌握的資料直接開放並串聯社群,一小時內完成,若由政府發包廠商可能需要數倍的工作時間。

之後,台北市受到強颱蘇迪勒襲擊,和社群已有默契的台北市資訊局,也在事後透過社群幫忙根據民眾隨時回報的災情製作救災地圖,因為資料是即時傳送,民眾可以看到全台北市從災情遍野的紅通通一片,逐漸轉為已處理完畢的綠色。「那時候我們說台北市影響很大,大家都不相信,環保局和公務局都快死了,大家還是一直罵,但看到地圖,大家就能理解,」台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說。為了更緊密合作,今年的尼伯特颱風,台北市更因此讓社群進駐防災中心,和消防局的官員一起工作,一邊提供資料,另一邊則立刻寫進程式,颱風走了,程式也寫完了,可以立刻將民眾通報的災情上傳。 

另外,北市社會局也與資訊社群g0v(零時政府)合作,推出災民證與物資捐贈地圖等應用服務,已經在救災演練時受到重視,在不花公務預算的情況下,完成應用服務的建置。

其實,連政府都不用主動,民間的創新與想像力,會推著政府打造更智慧的城市。

在任內積極開放政府資料(open data)的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認為,現在政府已蒐集的資料,和可以去蒐集的資料,差距太大了。「政府官員不要用自己有限的想像力,去判斷資料的用途。應該反過來想,不管什麼資料,統統都要蒐集,收進來自然有人會想到如何加值運用。」

例如為了打造對身障人士更友善的城市,而辭去交大教職的社企創辦人林崇偉,他從推動對身障者友善的餐廳開始,慢慢擴及高速公路服務區域,再從一個建築物擴散到一個區域的友善。 

今年,他為了推動友善捷運,三天兩頭向台北市政府要資料,包括電梯維修資訊。

林崇偉打開App,搜尋離我們採訪地點最近的小南門捷運站,可以清楚看到捷運站的廁所方向及所有出口資訊,三號出口有電梯,一號和三號出口則有手扶梯,甚至還顯示電梯是否正在維修,讓身障者不會到該捷運站時不知所措。「我們資訊是和捷運局連動,我一直強迫市政府和捷運局製作這公開資料,」林崇偉說。 

從App裡,還能顯示每個出口的公車轉乘資訊,甚至可以看到幾號公車是方便身障者的低底盤公車,這些都是過去政府沒有主動開放的資料。 

「大公司在做的智慧城市,許多都是賣產品,但要和情境結合才有意義。情境就是都市的特色,如果市民不參與,那個情境絕對就不完整,」台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說。